我們也經常回顧公司的出路。踫巧年頭找內地網時看到的一篇文章轉,抓了下來就忘了記下出處。對不起。香港走的方向不是外包企業 App,而是走創作之路。就正如我們開發 《囍帖》及《動相冊 Motalbum》一樣,制作屬於自己的東西。
=====
2000年互聯網泡沫過後,香港互聯網產業發展令人堪憂。現如今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然而提及香港,多數時候人們會想到兩句話:“IT行業已死,App基本外包”。
實際上,“外包”只是香港移動應用開發產業鏈的一端,其代表是高度商業化的香港催生出的專門提供App定制服務的大公司;而另一端,則是在市場、創意與技術的夾縫中苦苦掙扎的中小型開發團隊及個人開發者。而這正是當下香港移動應用開發所面臨的嚴峻考驗。
“四大App外包公司,App只是新媒體營銷的載體”
MTEL、Green Tomato、Cherrypicks、Nuthon,這四家是被稱為“Top 4”的香港移動應用“外包”開發公司。他們為大企業提供移動應用定制開發服務,客戶要什麼,他們做什麼。其所製作的應用大多屬於內容提供(如公司製度、業界資訊、信息定制等)、生活工具及少數小遊戲應用。
以“Top 4”為代表的大型App開發公司有強大的數據庫與技術引擎,開發應用並非難事。對他們而言,移動應用就是他們的商品,只管按需開發,不管上線運營,訂單完成,交貨,再接下一個項目。在這裡,流水線生產的移動應用只是大企業出於宣傳目的新媒體營銷載體,因此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創意。
並且,大企業在接過製作完成的App後,大多對運營、維護顯得不那麼重視,用戶體驗後勁不足,降低了App的生命週期。
長此以往,並不利於香港移動應用市場的良性發展。首先,龍頭開發公司坐擁高新技術與設計團隊,高質量高速度產出的移動應用壟斷本港市場的半壁江山,把中小心開發團隊與個人開發者逼至角落,原本就不平衡的移動應用市場變得更為失衡;
其次,沒有創新作為原動力,批量生成只會是“Made in Hong Kong”而不是“Created in Hong Kong”,香港App開發或徹底淪為外包市場,想再談創造已無力回天;最後,前有歐美,後有中日韓,充斥著大量海外優質應用的香港市場已然硝煙瀰漫,本港App再不殺出重圍,只怕徹底失去翻身機會。
“中小團隊與個人開發者,有勇無謀,舉步維艱”
香港的中小型開發團隊與個人開發者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剛離開學校的程序員,一類是有一定經驗的創業者。
對於前者來說,他們很有自信與夢想,開發應用出於個人興趣,看重把創意轉化為現實;對於後者而言,他們想在移動互聯網市場分一杯羹,因此看重App市場反饋,他們會製作很多應用投入市場,如果其中有一個市場表現不錯,他們會專攻其一,如果市場表現都不如意,他們會繼續製作更多的App繼續投入市場,直至那個Mr.Right出現為止。
上述情況造成的後果是,投入市場的移動應用質量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這使得用戶對港產App的信心產生動搖。創意再好,點子再新,沒有考慮用戶體驗而開發出來的應用,帶著界面不美觀、互動性欠缺,甚至使用不流暢的種種殘缺,又如何能在一波又一波襲來的移動應用浪潮中不被拍死在沙灘上呢?
另外,這些中小型團隊把App投入市場後實行放養,忽視推廣、管理與運營,也加劇了其市場生存空間的惡化。在龍頭公司的與海外應用的圍剿下,中小團隊雖然怀揣夢想不斷掙扎,然而能獲得投資或者盈利的終是滄海一粟。
“外包製作Vs.自主創新,如何良性發展”
Zapper (UK) vs TownCheck (HK)
上兩幅是一個叫 Zapper 的 App,來自英國。 The upper two pics is an app called Zapper from UK.
下兩幅是一個叫 Towncheck 的 App,來自香港。And the bottom two is TownCheck from HK.
大家都係 Marketing App。有差唔多的 Logo,差唔多的實時 Load Tag 手法同 Navigation 設計。我無深究誰先誰後。不過我唔係太欣賞呢種手動揀 Traceable 然後再掃 AR. 當然,前者有 3D content 尚叫實用,透過 Category 黎動態轉換 Traceable 來減輕系統負荷亦無可厚非。但後者似是用 AR 當 QR Code 玩,玩味實質重過實際操作。 Anyway, 我想試下會唔會有 hack 可以做到免除揀 Category 都可以 Detect 到 Mark,我會 suggest 同 Zeta Interactive 的曹同 IVE line-up 左 FYP 的學生點做。
Both of the apps are targeted as marketing tool. Accidentally, both apps share similar Logo, similar navigation design and similar dynamic traceable swapping technology. I can’t say one of them is copycat. But i am not quite appreciate the way that “selecting the category and look thru the mark”.
In my point of view, zapper is more practical as there are many 3D contents. Integrating AR technology is a must. It’s reasonable for zapper team to ask the user select a specific cat to load the 3D content in order to reduce system loading to trace too many marks. However, for the Towncheck, it more likely to show the “interestedness” of AR technology. In general, it looks like an AR QR Code and it seems that AR is not a must for it.
Anyway, I am gonna to hack the way to do swapping traceable with Zeta Interactive. And its team coordinating with IVE’s students on related project. Stay Tune!